时间:2021-09-23 20:26:54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https://www.sohu.com/a/452268660_100193210?sec=wd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图1 随着地球、太阳和月球相对位置的改变,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月相变化。 在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偕其门人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中,就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所反映的寒暑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气象条件和自然现象(即物候)来命名的。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在北半球,一年之内,春、秋分日昼夜等长,夏至日白昼最长,而冬至日则白昼最短。 图2 地球公转轨道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 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表 节气依据地球公转周期而定,本质上属于阳历。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均匀。地球在冬至后不久过近日点,在夏至后不久过远日点。过近日点时运行速度最快,在冬至前后两个节气间的日期差要短于平均值,只有14天多,之后运行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到达远日点运行速度最慢,夏至前后两个节气间的日期差近16天,之后运行速度逐渐加快。所以各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等长的。 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大致固定的。每月通常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在5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至多相差一两日。节气的名称,除了几个如立春、春分等直接取自天文学定义外,其余都反映了所在时段的气象现象或物候,如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运动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一个节气,首先是指地球在绕太阳的轨道上到达这一位置的瞬间;其次,它又指包含这个瞬间的一日;其三,指从这一节气到下一节气前的约半个月。在我国的普通天文学教科书上,通常会列出二十四节气表,表中列出各个节气的太阳黄经和公历对应日期。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根据节气名称的顺序,从立春开始,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历法所无。世界文明古国,在天文学上都达曾到相当高的成就,但是除中国以外,均只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到达的4个特殊点: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历史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二十四节气也相继流传到了如日本、朝鲜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也产生了很积极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门票